近代中國學術或文藝大有成就,而其名號曰「堂」者,有觀堂、雪堂、鼎堂、槐堂、彥堂、語堂等。諸堂多為書契金石文字與歷史考古大家;槐堂為書畫家,語堂為文章家。而集諸堂於一堂,於文字、考古、歷史、文學、書法、繪畫諸項,學藝兼美者,是為選堂。
選堂是饒宗頤先生的號。先生字固庵,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。選堂先生學術上的成就,早已蜚聲中外,盛譽卓著,勿庸贅言。而選堂先生在書畫藝術上之造詣,遂常為其學術光華所掩蓋。在他早年《偶作示諸生》詩中有云:「萬古不磨意,中流自在心。天風吹海雨,欲鼓伯牙琴。」藝術家在不相見的「古人」與「來者」的孤懷獨抱中,那一份自負與寂寞藉著寥寥二十個字透露出來。
香港中文大學是選堂先生的知音。也許為了特別表彰選堂先生在書畫上的造詣,由大學出版社印行饒宗頤教授書畫集。我忽然接到選堂先生函命為書畫集作序,惶恐與榮感交集胸中,久久不敢推卻,又無從下筆。讀先生詩詞集中《七月六日向夕與諸生泛海至清水灣舟上雜詩》,句曰:「孤嶼烟中浮,佛頭糞可著。終古侶魚蝦,何曾問猿鶴。」得到默示,遂斗膽妄言。
中國繪畫自宋元以降,漸漸進入了文人畫的高潮。此固然自唐到宋,中國繪畫已達到成熟之高峰,士大夫畫家之反抗院畫重形似與遵格法的束縛,以抒發性靈,表現自我人格為主要目的,造成文人畫的勃興。但是,如果沒有中國自先秦以來主客觀統一、形神兼備的繪畫哲學為先導,斷不能有文人畫出現。這一條藝術思想的主線,正是中國繪畫哲學的神髓所在。
從《韓非子》揭櫫了「形」的概念,到陸機「存形莫善於畫」,再到《淮南子》提出了「形、氣、神」三者的關聯,東晉顧愷之更發展為「以形寫神」與「遷想妙得」的思想。南齊謝赫更進一步,認為神韻不盡因「精微謹細」的逼真(形似)而可得,「雖不該備形似,頗得壯氣」;「雖略於形色,頗得神氣」。繼承南北朝的遺緒,唐代大詩人杜甫用「骨」與「氣」來充實「神」的內容。白居易在《畫竹歌》中總結形、神合一,而提出了「意」。認為「意」是「得天之和,心之術,積為行,發為藝。」這「意」字即是客觀物象在藝術家主觀精神中淘融合一之後的藝術意象。張彥遠將氣韻、神、骨氣等,歸納為「自然」,認為「自然者為上品之上」,「骨氣形似,皆本於立意」。即說明神韻與形體,皆兼備於主客觀統一之「意氣」中。
沈括認為傳神可以通過「合理」或「造理」來達到。目的是要「迥得天機」。他說「書畫之妙,當以神會,難以形器求也。」蘇東坡與米芾都重常理、意氣、天真、生意,可說把「神」擴充到更大範疇。從此,理、趣、氣、韻、逸氣、風神、性情、得意……等,成為文人畫家追求的最高鵠的。
選堂先生的畫,正是繼承這個偉大傳統的典範。不過,以一個有高度成就的學者與詩家的涵養來從事繪畫,若以明朝文徵明所謂「作家」與「士氣」,何良俊所謂「利家」與「行家」論之,選堂先生的畫自然大半為「士氣」與「利家」。其畫重神韻,表現自我生命,寄託高遠之懷抱,遊心天地之間。手揮五弦,目送飛鴻,遊筆戲墨,而不減對宇宙人生盡精致廣之嚴肅;慘澹經營,嘔心瀝血,出之以優容隨興,舉重若輕之揮灑,而未泯其天趣忘機之童心。若以為嚴肅則不能游戲;文人戲墨則不能表現自我生命,實難以體會選堂先生繪畫之旨趣。
選堂先生的書畫,清狂跌宕不可一世,溫文雅逸莫之與京。在當代,只有溥儒有此濃馥的書卷氣。但溥儒失之枯硬瘠薄,其筆法過多「作家」氣。選堂先生筆墨豐潤華滋,行筆自由放任;若無繩墨,卻自有法度。
書卷氣不是「行家」所能有,全由學問涵養而來。淵博的學識與高曠的詩懷,使選堂先生書畫的造詣非尋常畫人所能相提並論。其境趣不論是空靈雅淡,或奇峭野逸,或老辣拙澀,皆第一等品味。就筆墨技法言,選堂先生行筆可謂真正到了恣肆縱橫、從容自得的境界。其線條不僅寫狀物象精神,亦不僅合乎中國書畫用筆含蓄內斂之道,更重要的是能體現由作者自我性情學養而有的神韻與趣味;在輕重疾徐,抑揚轉折之間,表現了一種形而上的玄奧之美。這種精神性的筆墨,不可方物,也難以言詮,而饒有餘味,這正是選堂先生最不可企及的成就。在筆法之外,選堂先生的墨法與水法也別有天地。墨色變化多端,不僅五色具而已,主要便在水的運用。元氣淋漓,氤氳滋潤,全靠水法。游筆戲墨,皆藉水之運用,而有濃淡盈枯之變化,目的在抉發宇宙生命之情致,立萬象於胸中,傳千祀於毫翰。萬象與千祀者,宇宙也。如果筆法所作成的線條是時間,墨象所表現為空間,則水的運用乃生命之氣息。所謂形而上玄奧之美者,乃由時空與生命之體悟而形諸筆墨者也。
選堂先生畫不拘一格,不論擬古、寫生與即興創作,皆率性隨心,無斧鑿痕,也即「自然」。中國文人畫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,才情、學養、閱歷與功力,缺一不可。余於選堂先生的修養與成就,深心景佩,謹以此小文表達拳拳之意,不敢以為知言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